当前位置:曲阳一中>> 教师园地>> 名师风采>>正文

浅谈高中生物探究学习策略

2010年03月23日 08:07
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这是我们完成新课程新目标的任务应该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一些有一定层次的问题情景,由教师诱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景;铺垫渐进式;遍地开花式;一题多变式;比比看看式;狼外婆式;联系实际式;魔幻空间式;虚拟实验室式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问题是关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师不但要善于释疑,还要善于设疑。在实行中充当导演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景氛围,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推理或讨论或查资料或实验操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矛盾焦点上,使他们感兴趣,动脑筋,从而积极主动学习。这是我们完成新课程新目标的任务应该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创设问题情景的八种方法。

一、创设“铺垫渐进式”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渐进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生物的生殖类型是高中生物课本较为重要的内容,即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又和后面遗传变异知识密不可分,可在此提出教师铺垫渐进性问题: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

2、胚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3、种子繁殖属于什么生殖类型?

4、果树用种子繁殖有何利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思维层次递进,把原有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组合,从而解决新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探究情境的创设,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为基础,这样才能找到“新旧知识结合点”,诱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这种铺垫渐进式问题情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有重要意义。

二、创设“遍地开花式”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以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现、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确定中心“遍地开花”进行思维发散。在讲植物代谢时以“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根的作用(吸收水份、矿质元素)方向,进行快速思考。象学生总结出如水份吸收方式;依据的原理;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及如何验证渗透作用产生的两个必备条件;植物能进行渗透作用吸水的原因;渗透作用相关的实验;吸水入导管的途径;对土壤溶液的要求及应用;以及有关的图形等。再如矿质元素吸收的方式;影响主动运输的相关因素;对O2、对矿质元素、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图形、及相关实验等。并开动脑筋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如根的细胞呼吸类型(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反应式及各反应阶段的详细过程。在实际中要保证土壤的含O2量确保根的有氧呼吸进而促进离子吸收,同时避免酒精中毒,做到经常中耕松土,在无土栽培时及时通入空气等等。在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指导,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励学生广开思路,学生又另辟蹊径提出如:(一)与根生长有关的原因:a、根伸长和长粗的原因; b、从细胞学的角度说明根的生长的原因;c、从新陈代谢的角度上看根的生长的原因。(二)根与生长素有关的特点:a、根尖能产生少量生长素;b、生长素广泛分布于根尖的分生区;c、在根部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三)针对根尖结构示意图总结:a、根冠及成熟区细胞为成熟植物细胞;b、分生区(生长点)细胞排列特点及能作为观察有分裂实验的材料的原因;c、成熟区(根毛区)为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水最活跃部分,并可选作质壁分离及复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材料等。

通过“遍地开花式”问题情景的创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创设“一题多变式”的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一题多变常指通过对题中已知条件的增减,所提问题的变换来增加题中的信息量。一道题稍作变动,往往会有相同或不同答案,解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变化中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对各种题型的应变能力,做到举一翻三,触类旁通。实践证明,通过创设“一题多变”的问题情景,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设“比比看看式”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针对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采用创设“比比看看”问题情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象抗原、抗体;极核、极体;胚囊、囊胚等。通过创设“比较式”问题情景,有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区分易混淆的知识。

五、创设“狼外婆式”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在介绍正确思维过程的同时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误入歧途,使学生知错知返,或因当头棒喝而警钟长鸣。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造成强烈的对比,既有利于纠正学生思维不严谨,解题马虎等不良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六、创设“联系实际式”的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活跃性

生物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等关系密切,注意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既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复习<发酵工程简介>时,我呈现给学生一张某味精厂的生产流程设计图,告诉学生若你是本厂的技术员,你应该提出哪些生产注意事项?学生们对这样的话题非常感兴趣。这样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为学生构建宽松而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养成善于自己动脑,勇于探究,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和应用,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七、创设“魔幻空间式”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究和设计一些发散型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细胞观察”的探究实验中,就有学生对教材中介绍的实验方法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临时装片要用洋葱的上表皮,而不用下表皮?载玻片中央为什么要先滴一滴水,不滴行不行?不用洋葱做实验材料选其他实验材料象西红柿?等等。这些问题,书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打破思维定势,不唯师唯书是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八、创设“虚拟实验室式” 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发展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虚拟的生物实验室”即将网络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合理整合,设计一个开放的虚拟实验室环境,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可在“实验室”中自由地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并在实验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喜悦。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选题时,要突出新题材、新情境、新设计,要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兼顾开发性、探究性和前沿性。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多元化的练习体系,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课外书籍等了解科技动态,获取有用信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学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一些有一定层次的问题情景,由教师诱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引文及参考文献:

 [1]《生物新课程标准》

 [2]《教学应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王立君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陈锦荣

 

 

 

                           

相关新闻:

频道栏目

名师风采

课件教案

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