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古诗文教学反思
2010年02月01日 09:04
来源:高二语文组
高二古诗文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 赵欣
第三册教材主要教学内容是古诗文,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是因为文言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太远,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文言文本身复杂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是否能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善文言文教学效果。因此怎样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我仅就本册语文教学实践说说我们的做法,希望大家相互借鉴,互通有无。
一、 古诗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诗文的一种手段,叶圣陶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诗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诵读中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古诗文学习的乐趣,还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学习《离骚》《孔雀东南飞》《短歌行》《归园田居》《琵琶行(并序)》等诗文时,我们都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首先通过诉诸学生视觉、听觉,让学生感知文章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通过诵读,领略诗词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在诵读中去体会田园生活的恬淡,在诵读中体会《琵琶行》中的离情谪恨等等。
学习诗词需要诵读,学习文言文同样也离不开诵读。只有诵读,才能合理断句,弄清意思。实践证明,熟练诵读的课文知识掌握较好。如《五人墓碑记》课文篇幅较长,文句理解难度较大,但我们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结果在检查知识掌握情况时,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
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在接触一篇新文章之前,应先让学生听范读,然后再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可以读准字音,断好句读。否则,错误读法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纠正。
二、 掌握课本知识,重在迁移
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课本熟悉,知识点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收效会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时一定给学生讲清“熟悉课本文,灵活迁移”的原则。本阶段讲课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在每一课学完后重点整理文言现象,从通假字到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一一进行整理,这样虽然用时较多,但形成整理重点的习惯后,为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受益匪浅。
每一课学完后,把文言文的知识用习题形式加以整理再进行检测,包括课内知识练习和课外文段的翻译练习,这样,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进行了知识拓展练习。
三、 明确预习重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由老师“嚼烂了喂”,学生是被动接受。本册教学中有的课文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授课前先用多媒体明确预习作业,课上再检查预习。浅易文言文就以学生讨论为主,难懂的就师生合作。例如《琵琶行》教学,先设计了预习方案,内容包括重点字词的读音,重点实词的释义,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六国论》教学课上学生不懂的可以质疑,利用多媒体检查重点文言现象的掌握,教师进行点拨和归纳总结。
这样课前预习,课上检查,课后练习。加之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较为有效的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强化背诵
高二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章都要求背诵,同学们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文熟记于心,并不断巩固,使之成为终身受益的宝贵的文学财富。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加深,对极品诗文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以上是我们的具体做法,但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继续探讨古诗文的教学技巧,共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相关新闻:
上一篇:激素调节与快乐加减法
下一篇: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