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曲阳一中>> 教师园地>> 教师论文>>正文

新课标高中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0年06月24日 08:14
来源:本站原创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过程应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性进行学习。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却剥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吸收,学生的思维受到遏制,兴趣被淡化,个性的棱角一点点地被磨平,导致课堂效益低下。身为一线的教师怎样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自学点拔,训练提高”的教学理念呢?本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讲。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会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就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

1)导入新课,巧设悬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这里巧设“悬念”就成为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可以这样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师:回答得很好,所以说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那么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该落到哪个阶级的肩上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这样的“悬念”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史”、“实”结合,让历史回归现实。

历史是过去凝固的现实,是不可再现的。无法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经验知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那么历史课堂将变成枯燥无味的“念”式教学,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所以应让“历史”回归现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形势与时事来讲授相关历史问题,点击学生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不但没有脱离历史,也没有脱离现实。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从历史之中迁移认识现实,又能培养学生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历史,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重建知识结构,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你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哪些毒品吗?生:海洛因、可卡因、冰毒、摇头丸等。师:那你们知道毒品有什么危害吗?生:推残人的身体,磨灭人的意志,使人丧失理智,违法犯罪等等。师:看来大家对毒品的认识还蛮深的,所以世界各国都严禁吸毒,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更是如此。因为我国早在160多年前就深受毒品的危害。当然,那时的毒品不是现在的海洛因而是鸦片。那么,当年的鸦片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危害中国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这样的情景设置既可以教育学生“远离毒品”,又可以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的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又如在学习《解放战争》时,讲到解放军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覆灭时,可结合2005年的焦点话题“胡连会”,为什么连战会说:“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也不容易”呢?结合焦点时事,有助于学生对这段史实的理解,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层层设问,让问题启发思考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倡“问题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这样设问:①是否林则徐不销烟就不会爆发战争?②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为什么?③为什么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存在什么相同点?④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较第一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就加深了呢?这样的层层设问可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努力探索成为课堂的主体

3、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相联系,激活历史课堂

先给学生来一点“障眼法”也可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讲《抗日战争》中的“九一八”事件时,可以引用《在松花江上》里面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甚至还可以清唱几句,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比较新奇。然后再提问这首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又如在学习《解放战争》时讲到“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覆灭”时,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慷而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即研究性学习。这是我国目前广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新课标历史教材在这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创造了诸多条件。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要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舍得“让位”,把课堂教学阵地更多地给予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怀疑,没有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只是借助于头脑贮存,并没有融为自己的思想,更不会形成批判和质疑,结果为知识所支配,最终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内容,在阅读中去发现问题,最好让学生自发自主地提出来,并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最后教师再加以整合修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设疑,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如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让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南昌起义?有的提问:前三次反“围剿”成功,而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呢?有的提问:为什么要进行红军长征?等等。然后我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再让其他学生自愿上来帮忙分析解答问题,最后我再把这些答案进行整合,并配合板书。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重建属于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分析力,激发他们提出独特而新奇的见解和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后面都配有“学习延伸”一栏,这一栏看似空白,但我们不要小看它的作用,这正是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独到之处。 “学习延伸”虽然超出了教材,但又来源于教材,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超出教材的目的就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延伸”其实是给学生一个启示,一方面告诉学生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要想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必须借助其它的资料。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会为了弄清某个史实而千方百计地查找资料,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也最能体现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力杠杆。

3.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小制作”、“小收集”、“小调查”等,并选择部分作品在“历史角”上交流,举行一些“讨论会”、“辩论会”等。由于这些活动具有竞争意识,竞争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每次活动同学们都非常活跃,就连一些后进生也不甘示弱,因而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由于新课标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改变了,因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随之改变,教师应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频道栏目

名师风采

课件教案

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