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曲阳一中>> 教师园地>> 教师论文>>正文

中国地理复习方法

2010年05月20日 08:50
来源:本站原创

 

 “中国地理”包括《区域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有关“中国国土整治”的内容。《区域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主要包括中国的疆域、政区、人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资源、中国的经济及中国的分区五个部分。《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中国的国土整治两大部分。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是在初中《中国地理》基础上的加深与扩展。所以复习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一、整合初、高中教材,提高复习效率

将《初中地理》的“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复习,即以初中《中国地理》的内容为线索,将《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整合到《中国地理》中。

教学顺序 整合在一起的内容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在“长江”中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在这一章中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资源的跨区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一单元)。

第五章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二单元)。

第六章 中国的地理分区:①北方地区: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农业低产田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②南方地区: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③西北地区: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④青藏地区。

由于这部分教材的内容多而广,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整合教材的依据是《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而非教材本身

教材是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是编写者对《地理教学大纲》的一种理解,也是地理教师教学的主要素材。正因为这样,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大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删减和补充。

如:《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教材对中国国土整治的主要措施(模式)的介绍都非常具体(课题报告的形式),对这一部分内容,地理教师就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大胆地加以删减和补充。补充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学习中学会生活。

②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

根据《地理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地理的命题以 “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地理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也必须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并往往成为试题的“门槛”,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其应用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做这种类型的题,迈进“门槛”是进一步做题的前提。为此,应注意:

①建立中国区域内基本的经纬线网,准确把握中国区域的绝对位置

第一,利用经纬线确定中国的四至点

第二,利用经纬线确定地理分区的位置

第三,利用经纬线确定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三、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复习,突显地理学科特色

要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①中国地形图

②中国气候类型图(

③中国水文图

④中国的自然资源

⑤中国的人口

⑥中国的交通

⑦中国的农业

⑧中国的工业

⑨商业中心的分布结合我国城市分布

⑨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四、中国区域差异的复习——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②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⑦中国人口界线⑧黄河、长江沿线⑨京哈—京广铁路线,陇海—兰新铁路线。

 

相关新闻:

频道栏目

名师风采

课件教案

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