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曲阳一中>> 党团工会>> 党员活动>>正文

中国古诗的情景交融浅论

2012年03月15日 10:38
来源:本站原创

中国的古诗注重于写情,写意,所以鉴赏古诗也着重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和意。读懂文本是阅读活动的基本目的,也是评价鉴赏的基础和根本途径,可是,平时学习中甚至每年高考,诗歌鉴赏这一块,学生心中常常没底,考试中常常乱写一气,得不得分,全凭运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基本上没有读懂诗歌。

 一般地说,古诗鉴赏有如下几个步骤:1先辨析、理解诗中写了什么(景色、事物、人物、事件等等);2分析一下诗中按什么角度描写的(季节、时间、空间顺序、动态、静态角度、色彩、声音、气味等人类的感官角度);3辨析诗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景中触情、以实写虚、史料、典故运用、夸张比喻等等);4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尤其应从景物描写中去联想感悟,也有的要联系作者生平遭遇去理解;5进一步领悟诗中的,即主旨。

 解读诗歌,一般学生感到最难的可能是情景交融类诗歌,中国诗歌最具魅力的也是这一类。所谓情景交融类诗歌,通常是全诗字面上没有写人叙事的内容,更没有直接的感情表白,字面上全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描写景物的同时寄予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结果使全诗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正因为如此,这一类诗歌有蕴藉含蓄的特点,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就多指这类诗。我们很多学生虽然也知道诗歌是言志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话都耳熟能详。但是,诗歌特别是情景交融类诗歌,什么样的表什么样的言什么样,我们的很多学生却不甚了了,缺少积淀,以致造成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状况。

   情景交融类诗歌一般是选择一个一个的组成一幅画面,然后,靠这幅画面说话,靠这幅画面传情达意。

  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哺这一绝句,初看上去,纯然写景,未露丝毫情意。仔细读来,却如罗大经所说: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其中寓有诗人的一片真乐。这种写法,即所谓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费经虞语)。无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虽则,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做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而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本自无意,不能融景。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刘熙载则提出了重象尤宜重兴的说法。他说:春有草树,山有烟霞,皆是造化自然,非设色之可拟。故赋之为道,重象尤宜重兴。兴不称象,虽纷披繁密而生意索然,能无为识者厌乎?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要在善于变化。试看杜甫如下三首诗: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倦夜》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从初更人定依次写到天色微明。前四句仿佛客观地摹写,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而以飞萤、水鸟相比,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孤凄。第七句点明诗人一夜未眠的原因,第八句总摄全诗,诗人叹息一夜大好时光白白地过去了。这一句,犹如神龙掉尾。有了这一句,前六句景色全活了。原来诗人忧念国事,感叹身世,而一夜未眠。唯其彻夜静卧未眠,对于外界的景物变换方才体察得如此深细,而其间正以情贯之。

                                    

相关新闻:

频道栏目

党员活动

共青团活动

综合活动